網絡上不時會見到這句說話,特別是關於具有爭議性、看似打破常規的「藝術品」。補上一句「我就是我,我不需你的批評」。或許因為個人主義的冒起,主將每個人都應該擁護並尊重個人特質,再配合藝術沒有對錯的論說,令藝術圈上充斥大量濫竽充數及欠缺基礎藝術知識的「藝術品」。本來個人主義及藝術對錯論,各自的論述並不存在問題,問題是斷章取義。藝術品其中一個功能,就是要傳遞作者的訊息。強調個人風格而不理結果,最後會令藝術圈成為一個孤芳自賞的小圈子派對。
個人風格何時或如何形成,是一個漫長而自然的探索過程。像培育一個小孩,不能催谷。有人會從探索過程中重新認識自己,或會發現正實的自我並不如自己想像中一致,最終了解到別人眼中的自己是長什麼模樣。
如何形成個人風格的命題,很多名人討論過,特別喜歡著名脫口秀主持人康納·歐布萊恩(Conan O’Brien) 的說法。被視為大衛·萊特曼(David Letterman) 的接班人,擁有美國黃金時段個人脫口秀的康納,經常被邀請到大學作演講,如牛津、劍橋、達特茅斯大學,當然也不少得他的母校哈佛大學。
善於遊走於幽默與尷尬之間的康納,在一次於達特茅斯大學為畢業生寄語祝福的演說中,他說:每一位出色的喜劇演員,都因為想模仿前人但失敗,而成為那個年代獨一無二、別樹一格的喜劇泰斗。Johnny Carson想成為Jack Benny, 但失敗;David Letterman想成為Johnny Carson, 但也失敗,最後成為康納成長時期的偶像。正是因為每個人生而俱來的不同,沒有人能完全模仿成為他人,才造就了屬於他們自己的喜劇泰斗。以上每位成功的共通點,都是從前人中學習,吸收知識。
每個範疇都有各自的核心理論。在破除既有規則前,要先明白當中的利與幣。正如畢加索所說:“Learn the rules like a pro, so you can break them like an artist” ,這句話由他口中說出,別具說服力。尋找自我展現個人風格的公式,也體現於藝術史上:莫奈模仿馬奈;梵高模仿莫奈/高更/歌川廣重;高更模仿畢沙羅/貝爾納(Emile Bernard) ;畢加索及馬諦斯模仿塞尚;霍克尼(David Hockney) 模仿梵高。藝術史上如是、網球史上如是、格鬥電競史上也如是。
藝術沒有對與錯,但一份好的藝術品應該能準確傳遞作者的訊息。而如何運用技巧幫助作者以作品說話,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課題。藝術可貴是處,在於人們如何在藝術與非藝術是間的灰色地帶,創作出具啟發性的作品。但在打破規則前,要先明白當代藝術的局限,才能找到那神祕的灰色地帶。個人風格從來都不是初學時期應該追求,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,不自覺地透露個性被他人注視及發掘。正如王家衛「一代宗師」裹宮二(章子怡)所說:「見自己、見天地、見眾生」。成為宗師的路上,絕不能搞亂這三個階段的次序。
2022/4/17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