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《印象派與相機》







 

近年有關A.I興起的討論,吵得熱鬧。



先後有Alpha Go 戰勝人類圍棋好手及A.I圖片生成器取得數字藝術類獎項殊榮。然後不到半年,又有A.I能夠自行出版新書、生成程式編碼、甚至取代一般文書工作,這次叫做ChatGPT。科技的進步,似乎開始淘汰部份人的工作。社交平台的網民爭論著畫家是否從此失業,藝術界的方向又是否從此沒落。這類的問題在西方藝術史裹,似乎不斷重復。



有次與朋友說起我會畫畫,以便記下旅行走過的風景。開著車的他側側頭問我:「用相機拍下就不用畫啦,又快又方便。」我回說:「還是有些不同。」



莫奈 (Claude Monet)大師的名字,隨著香港近年藝術盛事的興起,於大眾間開始廣傳。或者假如你是「周粉」,早前周董的歌「最偉大的作品」中也出現過數次。莫奈的大半生,以印象派的手法,記下了光與影於時間中的變化。看他的作品會有種重回舊地,感受到當時沐浴陽光的感覺。印象派的出現,解放了影子是黑色的偏見、解放了畫作的題材、也解放了具象對藝術的局限。如此具革命性的畫派,正好為當時受到相機打壓的傳統畫家,帶來了福音。



印象派以前的畫家,或畫師,大多受僱於人,以Freelance 的形式賣畫為生。僱主包括教會、皇室、軍政人員或商人。因此畫作的題材主要描寫宗教故事、或為達官貴人畫畫自畫像以留芳百世。例如於15世紀時,米高安哲羅 (Michelangelo) 那聞名於世的教堂穹頂畫,便是受教宗委託所畫。200年後的17世紀,畫中人由聖經人物一轉變成了皇室成員。這些年的畫家,題材受到限制,以被動的形式作畫,手法也拘泥於寫實風格。



本來藝術界的發展承接著傳統,一片光明,直到18世紀第一部相機被發明於世。



相機的發明,令自畫像不再是資產階層或上流人士所獨享的權利。中層和普通平民,也能以較低的價錢,在家裹掛一幅「自拍」。以往的達官權貴也不用呆坐苦等幾小時,才能得到大畫家所畫的自畫像。如此一來,比象真;比時間,每位大畫家通通都比不上一部相機,繪畫藝術是否從此被科技取替?



興幸18世紀是個奇蹟時代:

1841年:支裝油畫顏料面世,畫家可攜帶到戶外寫生

1862年:馬奈 (Édouard Manet) 畫出《草地上的午餐》,公然挑戰傳統嚴肅刻板的題材,鼓勵

年輕畫家以生活入畫

1867年:光學家借牛頓三稜鏡,研究出三原色理論。光從此不只是黃色;影不再只有黑色和棕色



1874年,34歲的莫奈帶著一群離經叛道的畫家,私下舉行了一次展覽會。所有參展的畫,遠看是一堆矇矓的景象,似是畫人,但沒鼻子;似是畫車,但沒輪子。近看更是一堆凹凸不平的顏料。只有畫的顏色比傳統的鮮艷,多了一種暴露於陽光下的真實感。(雖然展覽當中,以莫奈的《印象:日出》於後世聞名,但當時技巧還是有種幼嫩。要體驗印象派的美,推介他十多年後所畫的乾草堆、白楊樹以及魯昂大教堂系列。)



這樣一比,印象派比相機,多了份「人性」。



人看風景,不能留意到所有細節,焦點以外的東西都是模糊。人看顏色,紅綠;黃紫;藍橙相拼,會使色彩變得更鮮艷,名為互補色。相機可以調節景深做出矇矓的較果,但色相的調節,還不夠自由。受現實所限,有時會多了些「雜色」,不夠純粹。現時取材於印象派的攝影手法,有很多不錯的作品,但對影子顏色的描寫,還不夠自由。相較之下印象派的油畫,還多了一種表達情緒的媒介。顏料厚薄的筆觸運用,能向觀眾傳達情緒。效果可見於梵高 (Vincent van Gogh) 的後印象派作品。



由印象派開始,藝術從此重「意」大於「形」。後來的表現主義、立體派、野獸派更是畫家描寫心境意念的高峰。



現時的A.I繪圖,還著重於對「形」的描繪。就算日後能掌握所有畫派的特點,也欠缺破舊立新,創立新畫派的能力。也許待人工智能真正發展出自我意識,在畫中加入思想,才會真正動搖人類的藝術史。但假如成真,它(他/她/祂)對藝術的威脅,相較於世界上的影響,也只是太倉之栗,可足掛齒。



即使如此,還是偏向於霍金(Stephen Hawking) 所說「The development of ful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ld spell the end of the human race」。歷史上霍金的科學打賭,以輸為多,不過既然發展A.I的方向已勢不可擋,只期望這次霍金又猜錯吧。


 

2023/3/15


 

Commentaires


Background_1_edited.jpg

HoMn 〡My Blog

bottom of page